2.11配资股票网站,我写到《》,7.1,我写到《》。
现在回头复盘,判断都不需要做出更改。全年来看,2025的确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年份了,表现为成交量(主要是二手成交量)相对较高位持稳,有利于卖房子。但短期来看,7月数据显示,新房的确已经破位下行。
但市场对破位下行的解读,我认为是在说假话,核心表现为对“破位”原因的解读不正确。未来一段时间,我认为新房会更加难卖。昨日有开发商朋友询问我的看法,我建议是现在能降价出货就尽量甩了,不要心存侥幸。
7月的房地产,在市场表现上呈现出更为典型的新房和二手房成交分化,新房显著下滑,二手房还能保持偏稳,对于这个成交分化的解读是至关重要的。
深圳新房成交,在批售量增加的情况下成交量环比大跌接近2成——新房预售现售合计成交套数2664套,环比下降18.7%,同比勉强维持打平,这个成交量已经回到了过去3年调整期的低位水平。和去年第四季度的政策季比较,这个跌落曲线可谓是非常陡峭,再次验证我们先前的判断:政策已经力竭,余波不能穿鲁缟。
二手房稍好,7月过户量4656套,环比上升3.4%,同比也微升,基本还是能够竭力维持在5000套上下浮动的。拉长2021年调整至今,这个量超过了大部分月份。比起去年第四季度高位自然不及,但可以说已经是市场最好的消息了。中原地产统计,领先指数792.1,环比下跌1.1%,二手均价48361元/平米,单月下掉超过1个百分点,很夸张了。
全国的情况,重点是两个。
其一,二手房价格跌幅扩大,继续“以价换量”,7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3585元/平方米,环比下跌0.77%,同比下跌7.32%,和6月相比,同比环比跌幅都出现了扩大。
看下面来自中指院的数据,百城二手房,无一上涨,全线下跌,而且跌幅扩大。北上广深杭单月环比跌幅分别为:-0.61%、-0.57%、-0.82%、-0.55%、-0.49%,丝毫看不到“止跌回稳”的坚实证据。不要觉得这-0.5%这样的跌幅洒洒水,房地产单月这样子跌下去,其实按年度是很猛的,尤其是考虑到已经跌了4年多的情况下。
其二,百强开发商销售量跌幅也呈扩大化。百强开发商销售额同比下跌-24%,为过去10个月以来的最大降幅,7月单月环比下降量38%,为今年以来最大的月度降幅。
这些数据里面,我认为,大部分都是市场调整的自然深化所致,像二手房的“以价换量”,一直都是,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的政策季,到今天这个趋势没有改变,挂牌量持续上升,成交量也能持稳。
这说明市场自身的调整出清依然没有完成,卖家的心态依然是“只要价格合适,跑路为上”。
此外,7月以来的政策严重不及预期,也扮演了市场向下拐头的另一个短期变量角色。市场期待的降息、月底高层会议祭出大力度政策刺激,都没有来到,这打击了市场情绪(下面说)。
但是只有这些解释不了,新房在7月份下跌如此之大,也无法进一步预判市场后续走向。需要增加的一个新的变量是:新国标对新房成交的冲击,被轻视了,尤其在一线城市。
回到上述深圳样本,新房二手房的分化非常显著。二手房虽然也讲价,但是还能够卖得不错,原因是房东降价降得狠,很多人扛不住了/对后市丧失信心,都选择了甩货。但是新房在供应量上升的同时卖得更差,只有一个重要解释:
刚需买家在持币观望,等待更好的新规盘。
重所周知,新国标4月份发酵、5月份祭出、6月份市场已经有所表现,但是回顾上半年,政策余波尚温,以及地王频出、政策加力还是能让人对未来有所期待,新国标政策出台到市场全面熟知本身也存在一个过程。但是到了7月,随着新国标的广为人知,这个冲击开始显化。在市场的前端,你能感受到,现在在售的楼盘非常难卖,尤其是中等价位盘,一方面是开发商降价不够二手房厉害,另一方面是买家觉得对比新规盘非常不划算,最终,刚需买家更愿意持币等待,反正市场已经形成共识,价格一时半会儿只会跌不会涨。
我之所以强调这个因素,是因为,它对在售新盘的销售具有持续性冲击。如前统计,深圳今年已经卖了7块地,大部分都是“低容积率”地块——2.5-3.4,高度全部都不到100米,相比市场上在售的多数超高层,新的项目宜居性无疑更佳,性价比更高。如果从“耐用消费品”的角度来理解未来的房地产,那么,当然要买“新国标”。
是以,可以想见的一个推断是:符合新国标要求的地块卖的越多,对在售新盘的冲击就会越大,这个冲击是替代性、排他性的。7月的数据,说明市场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。
我个人不认同但表示理解,如我之前拍了一期视频所说:我们判断楼盘的“金标准”,不是时间线,而是“好楼盘”。好楼盘必然至少要优先包含“好地段+好配套+好产品”这“三好”,并且前两者权重更大,“新国标”只限于“好产品”的范畴。所以,仅仅是看新国标去决定买一个或者放弃一个,很容陷入到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的买房误区。新国标之前有宝藏,新国标之后也有垃圾,这个不可简单而论,关键还是看楼盘。就像我们买股票,金标准是评估企业基本面,而不是只看政策2025年要求企业大幅提高分红率一样。
但因为绝大部分买家都没有太多专业知识,这样简单化、一刀切的划分,也非常可以理解。买“好楼盘”谁都知,但是如果判断起来太复杂,那不如全部弃掉,就算是等不来符合心意的新规盘,那也可以继续等,反正不怕房价回头涨。
基于对刚需大众如上的买房心理的拆解,我认为:它既解释了7月份新房卖得如此之差,也预示了(随着新国标的推进深化)接下来新房几乎铁定会卖得更差。
这正是我在《》、《》里说的,这是房地产未来“结构性”的重要转变的内容,也清晰的显示出,我们的房地产市场现今面临的局面有多么的复杂——既有周期性变局,又有趋势性变局,还有结构性变局。
这个过程我相信会持续比较多个年头,未来很可能的一个市场格局将是:有钱人买新规盘,因为这些地块大部分都是宝藏地块,随着时间后移,新盘整体趋势将会趋向于高端化;中端人群会集中在二手房,这部分房屋库存量巨大,房主会因为要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而有强大的抛售动力,价格会继续下探寻底;力量不足的人群,则会集中于政府提供的配售保障房序列中,减轻购房压力。
新国标,对房地产行业长期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信息,但中期与短期而言,对于有盘在售的开发商而言,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大挑战。真正需要他们重视的是:这将要求你对楼盘的产品规划和营销思路,进行全方位的改变,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规则变化,你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输掉。
不改变思路,想卖掉楼,除了降价,几乎没有别的胜算。
需要强调一点的是,政策面的判断同样重要,就年内短期来看政策走向,7月底高层会议同样展现了具有挑战性的信号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:没有提房地产。
虽然说没有提房地产就代表抛弃了房地产这么说有些夸张,但大体来说,也能够验证我一直以来对行业长周期方向“谨慎保守”的判断,在过往几年里,我们花了很多篇幅去探究“政策层对房地产的未来到底是如何定位的”。我的判断一如既往,房地产救不救得起来是第二层的问题,第一层的问题是,国家经济离开房地产的决心要比想象得顽强。我在很多个场合和不少开发商高层、操盘手,都深刻得探讨过这一点,并且一再无比坚定的建议快速出货。但遗憾的是,他们大部分人在我看来,依然陷入到旧有的路径依赖与周期性思维里,一步一步的拖延下去,而迎不来市场反转。
对于二手房业主,我同样也是如此态度。今年会被证明还是一个不错的年份,尤其对于卖房而言,毕竟成交量还可以。越往后走,通缩如果不见好转便会形成螺旋下降,事态会更加不好扭转。我早在2023年就明确提出了这样的看法,去年年初更是明确表达“举目世界天地宽”、不要苦熬穷等,行动最重要《》。第一步,降负债,把负债大幅降低到“舒适区”,必要时甩卖资产也要干;第二步,保持充沛的现金流,为未来做好防浪堤;第三步,拓展能力圈,走出舒适区,寻找新机会。世间的投资机会很多,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机会成本。
当初听我的建议的一些童鞋,大部分在今年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回报。如我所言,你就是把卖房子回笼来的资金拿出来一部分买上黄金ETF、恒生科技ETF、纳指ETF、标普500ETF……等等各种ETF哈哈(对,我就是买各种ETF,每一只我都买),今年都有至少2-3成的回报……
以上这些思路,我零散的都分享在以往的文章里了,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往回翻翻看。我是这样说的,因为,我正是这样做的。
楼市、股市交流,加微信号budao2000私询!
贝格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